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损失认定成庭审焦点 鲜言案投资者胜算几何?!

损失认定成庭审焦点 鲜言案投资者胜算几何?

时间:2025-07-07 01:41:09 来源:非意相干网 作者:娱乐 阅读:888次

炒股就看,损失审焦算何权威,认定专业,成庭及时,点鲜全面,言案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投资

来源:证券日报,损失审焦算何记者 贾 丽

曾因主导“匹凸匹”更名事件而轰动一时的认定鲜言,如今因一起集体诉讼再次站在聚光灯下。成庭

据上海金融法院消息,点鲜7月25日上午,言案上海金融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原告于某等13名投资者与被告鲜言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责任纠纷一案。投资该案是损失审焦算何上海金融法院审理的首例涉A股主板市场操纵证券民事赔偿纠纷案件。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认定“鲜言涉嫌操纵股价的成庭民事赔偿纠纷案社会关注度较高。此案的开庭审理也意味着,操纵证券交易、内幕交易等恶意违法行为不仅是有关部门依法打击的重点,也成为民事诉讼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放眼未来,操纵市场的违法成本将进一步提升,投资者保护力度也会进一步加大。”

损失认定等问题成焦点

鲜言可谓是资本市场的“老玩家”,曾参与“匹凸匹”更名闹剧、“1001项奇葩议案”,如今他留下的烂摊子依旧困扰着投资者。

“被坑惨了,我们还在等结果。”7月26日,一位对鲜言提起诉讼的投资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他与13名投资者一起提起诉讼。

据了解,对鲜言提起诉讼的投资者并非只有13位,另有部分投资者因涉及金额不多放弃了这一权利。

该案件要追溯到5年前。2017年3月30日,证监会作出[2017]29号行政处罚决定书,认为2014年1月17日至2015年6月12日期间,鲜言通过采用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信息优势连续买卖,在自己实际控制的证券账户之间交易、虚假申报等方式操纵上海多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多伦股份”、后更名“匹凸匹”)的股票价格,对其操纵上市公司股票行为,责令依法处理非法持有的证券,没收违法所得5.78亿元,并处以28.92亿元罚款。

初步统计,被证监会认为操纵股价期间,多伦股份股价从6.68元上涨到22.61元,上涨了238%,此后多伦股份股价转跌。而此次对鲜言进行索赔的,正是在此期间购入股票的投资者。

原告投资者诉称,其在鲜言操纵证券市场期间买卖了多伦股份的股票而遭受损失,投资决策受到了操纵行为的影响,投资损失与操纵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请求判令被告鲜言承担其全部投资损失。

但原告的主张并未得到被告鲜言认可。鲜言认为,原告的交易行为与被告的操纵行为无因果关系。在庭审中,双方争议焦点主要包括操纵行为的认定、交易和损失因果关系、损失计算的具体方法、诉讼时效等。该案件将择日宣判。

投资者能否挽回损失?

相对于虚假陈述民事赔偿案件,操纵证券市场民事赔偿诉讼案件少之又少。北京市盈科(无锡)律师事务所齐程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明确的司法解释可供参考,司法实践也未形成统一的裁判观点,因果关系举证十分困难。”

在齐程军看来,本案中“投资损失计算应当扣除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及投资者非理性投资的影响”是鲜言的重要抗辩理由之一,也将是庭审中争议较为激烈的一点。不过,因违法结果较为清晰,鲜言要对该点的成立承担举证责任,是一个较为艰巨的任务。

“当前,本案的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阶段已经结束。一般来说,本案的审理期限通常不会超过一年,前述期限扣除本案立案到开庭的期限即为法院择日宣判的时间限制。”盈科全球总部合伙人周垂坤告诉记者,在本案中,鲜言操纵市场的行为基本已经确认。投资者能够挽回部分损失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但是要想挽回全部损失则较为困难。“一是鲜言是否具有足够的赔偿能力;二是现实中可能还存在诸多执行层面的问题。”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 中国银保信公布首批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名单 涵盖6家险企7款产品
  • 荣盛发展:资金筹措异常困难,无法继续实施增持计划
  • 它降了,意味着什么?
  • 之江新实业:网传“限高”相关事件已在依法处理解决
  • 反复鸽!法拉第未来再次推迟交付,第三季亏超1亿美元
  • “千万人口俱乐部”再减一员
  • 银保监会三度回应河南村镇银行取款难问题!重点查处通过信贷、债券、贴现等手段违规输送利益
  • 加大优质资产注入支持分拆上市,国资委鼓励央企和地方国企交叉持股
推荐内容
  • 工银瑞信袁芳卸任争议:基金封闭期内离职,还怎么长期投资?
  • 沈国军回应被限高:已与法院沟通此事,不日将撤销
  • 快讯:房地产板块异动拉升 中迪投资涨停
  • 家居卖场再现冷清,上市家居企业普遍增收不增利
  • 四部门印发《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到2025年初步建成数字乡村标准体系
  • 佳沃食品:三文鱼“供给侧改革”背景下 一季报业绩亮眼靠“财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