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发表
本报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为进一步健全公平入学长效机制,教育助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部教近日,育资源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够均通知》(以下简称“《通知》”)。4月1日,衡的划入该《通知》在教育部官网发布。地方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热点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改革的学校相基础上,此次《通知》重申要提高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分散科学化、制度化、片区规范化水平。教育
就公众最关注的部教划片入学,教育部依据地方教育资源均衡与否的育资源情形,提出了差异化要求,够均其中明确,衡的划入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地方要积极稳妥推进多校划片,并将热点学校分散划入相应片区,推进片区间优质教育资源大体均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4月1日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通知》实际上是一个原则性的要求,就是将好学校的入学学位分摊到相应学区和相应居民,进一步健全公平入学的长效机制。”
热点学校分散划入相应片区
在科学合理划定片区方面,《通知》要求,各地要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常住人口学龄儿童摸底调查制度,按照“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的目标要求,为每所义务教育学校科学划定招生片区范围。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地方,鼓励逐步实行单校划片,合理稳定就学预期。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地方,《通知》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多校划片,并将热点学校分散划入相应片区,推进片区间优质教育资源大体均衡,确保2022年招生工作全面实行划片就近入学。
储朝晖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该《通知》实际上是一个原则性的要求,就是将好学校的入学学位分摊到相应学区和相应居民,进一步健全公平入学的长效机制。”
据记者了解,近些年,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入学,教育部一直强调“全面划片、就近入学”,各地也在稳妥推进合理划定片区。但受教育资源不均衡影响,片区间还存在学校之间差异较大的情况,进而导致局部区域热点学校相对集中,滋生“学区房热”。
以北京市为例,一位西城区家长向记者表示,相对其他片区,该区、德胜门和月坛等多个学区的优质校就相对集中,导致房价一直高企,达到每平方米十几万甚至20万元。
按照此次的《通知》,热点学校分散划入相应片区,这是否意味着部分热点校的名额将跨出本片区,而惠及更多片区呢?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向记者表示,在就近入学的大原则下,热点学校分散划入相应片区将如何分散?是名额分散,还是拆分学校?此外,热点学校指的是哪个层面的热点学校?就这几个问题,《通知》并没有明确,还需要各地来落地执行。
不过张大伟认为,根据《通知》的要求,区域内教育资源差距大的情况未来将会有所缓解。
张大伟还告诉记者,学区房作为房子的一种,整个楼市调控对学区房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目前从全国市场来看,教育部推进多校划片后,全国学区房已经整体出现降温。但是教育资源只要存在不均衡,实际上还会存在学区房热,那么学区房还会是一个热点资产。
记者注意到,近两年,优质教育资源丰富的大城市通过不断完善就近入学政策、实行多校划片,来提升教育公平。
以北京市为例,去年7月初,西城区“多校划片”政策落地,自此备受关注的北京三大教育强区已全部实现划定时间后房产不再对应单校划片。当时西城区政策发布后,该区德胜学区内有学区房随即降价超100万甚至近200万元待售。
实际上,从2014年开始,北京一直在弱化单校划片,强化多校划片,以缓解择校热与学区房热。以幼升小的政策为例,其导向已逐渐转向以多校划片为主,结合单校划片。
而据记者了解,未来在多校划片方面,北京市还将继续推进实施力度。
此外,《通知》还强调了划定片区的稳定性,要求已经实行划片免试就近入学的地方,片区划定后应保持相对稳定,对出现学校布局调整、学龄人口变化较大等情况的,各地可在科学评估、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适当调整片区范围,提前向社会公布,并深入细致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对实行小升初对口直升的,《通知》称,鼓励通过小学、初中强弱搭配等方式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
目前,距离2022年各地中小学报名登记还有一段时间,就提交材料、采集学生信息等工作,教育部再做规定,尤其是在杜绝不必要的证明材料方面,再加大力度。
《通知》强调,各地要健全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登记制度,按照材料非必要不提供、信息非必要不采集原则,进一步规范报名信息采集。
此外,全面清理取消学前教育经历、计划生育证明、超过正常入学年龄证明等无谓证明材料。预防接种证明不作为入学报名前置条件。
在学生信息采集方面,《通知》要求,应当采集学生基本信息、家庭住址及家长姓名、联系方式等必要信息,但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不得利用各类APP、小程序随意反复采集学生相关信息。
在“公民同招”方面,《通知》明确,各地要全面落实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政策,民办义务教育学校要优先满足学校所在县(区)学生入学需求,不得跨设区的市招生。进一步压减优质公办普通高中和民办普通高中跨区域招生计划。
据了解,“公民同招”改革早在2019年教育部即做出部署。当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2021年,国家在2020年顺利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公民同招的基础上,将推进普通高中公民同步招生工作又列为重点任务,即中央文件提出的“公办民办普通高中按审批机关统一批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进一步规范了普通高中招生秩序,防止“县中塌陷”,杜绝“超级中学”,以切实维护教育公平。
就保障特殊群体入学,《通知》要求,各地要深入推进“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全面清理取消不合规的随迁子女入学证明材料及其时限要求,不得要求提供户籍地无人监护证明。认真落实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政策,对回户籍地参加中考的随迁子女,妥善做好考试招生报名服务工作。
据了解,所谓“两为主、两纳入”,即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
教育部还多措并举扩大随迁子女的教育资源供给。在2021年,中央发文还明确各地要完善政府购买学位管理办法,优先将随迁子女占比较高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纳入政府购买学位范围。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1429.7万人,在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含政府购买学位)的比例达85.8%,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89.2%)大体相当。
不久前教育部还表示,督促随迁子女集中流入地区和省份适应未来几年学龄人口增长趋势,积极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提供足够的学位保障。
随机阅读
热门排行
友情链接